十番锣鼓起源于唐朝,是凯旋乐的一种,流传于北方,明代盛行于江南,后由安徽、江浙一带民间艺人传入佛山和叠滘,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。明清时期,佛山冶炼业十分发达,为十番打击铜制乐器金钹、大钹、高边锣、文锣等制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,行业逐渐发展,技艺得以传承。
20世纪30年代前,佛山二十八铺及周边各乡几乎都有十番队,最为活跃的有普君圩的“日隆别墅”“同义堂”,大基尾铺的“明星影映”“同乐堂”“演义堂”和“积裕堂”,石湾中窑的“紫竹山房”,茶基乡的“何广义堂”等。每当出秋色时,以铺为单位出动十番队演出十番,民间有“无十番不算秋色”之说。目前,以茶基乡的“何广义堂”十番队伍保存较为完备。
茶基十番节奏复杂、音色丰富、情绪热烈、气魄宏大。乐器有大鼓、云鼓、高边锣、翘心锣、二锣、沙的、大钹、飞钹、苏锣、牛角(现用响螺代替)共十种,锣鼓乐谱仍采用古老的状声汉字书写法,“得”“独”“撑”“茶”“池”等,至今仍保留了唐代“凯旋乐”的原始风貌。
彩绘图,线描图,实物图(点击可放大)